中国体育科学学会(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CSSS)于1980年成立,是由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依法登记的全国性、非营利性的学术性群众团体。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备案的社会团体法人。
发展历史
1980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成立。
1985年5月22至27日,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重庆召开。
1990年12月15至18日,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天津市召开。
1995年9月12至15日,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4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西安市召开。
2000年12月1至6日,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5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6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在武汉市召开。
2004年10月20至24日,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体育大学举行。
2011年2月23日,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上海体育学院召开。
2017年9月19日,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2022年7月15日,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以线上、线下形式在北京召开。
2024年1月,哈尔滨体育学院获批成立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冰雪运动学分会,成为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冰雪运动学分会支撑单位。12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康复分会成立。12月7日,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文化分会成立。
组织体系
机构设置
学会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会员代表大会的职权是:
(一)制定和修改章程;
(二)选举和罢免理事、监事;
(三)审议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四)审议监事会的工作报告;
(五)决定学会的工作方针和任务;
(六)通过提案和决议;
(七)制定和修改会费标准;
(八)决定终止事宜;
(九)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会员代表大会每届4年,每4年召开1次,须有2/3以上会员代表出席方可召开,决议须经到会会员代表半数以上表决通过方可生效,章程制定与修改须经到会会员代表2/3以上表决通过方可生效。因特殊情况需提前或延期换届的,须经理事会讨论通过,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并经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批准同意。延期换届最长不得超过1年。
理事会是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在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领导学会开展工作,对会员代表大会负责,其职权是:
(一)执行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或决定;
(二)选举和罢免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决定聘用和解聘秘书长;
(三)筹备召开会员代表大会;
(四)向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和财务状况;
(五)决定办事机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和实体机构的设立、变更和终止;
(六)决定副秘书长和学会各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聘任;
(七)决定会员的吸收和除名;
(八)决定名誉职务的设立及人选;
(九)领导学会各机构开展工作;
(十)制定内部管理制度;
(十一)审批年度学术计划和工作计划;
(十二)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理事候选人由分支机构、地方学会和有关单位推荐,经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讨论同意,提交会员代表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理事会成员每届更新不少于1/3。
理事人选应是会员中在科学技术上有成就、学风正派、有一定影响、能参加学会实际工作的专家和科技工作者,以及热心学会工作并从事相关管理工作的人士。
理事会每年至少召开1次会议,由理事长或其委托人员召集,须有2/3以上理事出席方可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理事2/3以上表决通过方可生效。特殊情况时,可采用通讯形式召开。
学会设常务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由理事会选举产生,人数不超过理事人数的1/3,在理事会闭会期间行使该章程第十九条第(一)、(三)、(五)、(六)、(七)、(九)、(十)、(十一)项职权,对理事会负责。
常务理事会至少每半年召开1次会议,须有2/3以上常务理事出席方可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常务理事2/3以上表决通过方可生效。特殊情况时,可采用通讯形式召开。
据2023年7月学会官网数据,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设有20个分会、7个工作委员会。
组织会员
学会会员类别为单位会员和个人会员,个人会员包括学生会员、普通会员、外籍会员、高级会员、会士和荣誉会员。
会员入会条件:
拥护学会章程,遵纪守法,践行科学道德规范,有加入学会意愿,符合下列条件的,可申请成为学会会员。
(一)学生会员(Student Membership):在读的体育及相关专业的大学学生和研究生。
(二)普通会员(Membership):在体育及相关领域从业的专业人士。
(三)高级会员(Senior Membership):具有高级专业职称或在管理岗位任重要职位的体育及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四)会士(Fellow Membership):在体育及相关领域具有重大创新或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
(五)荣誉会员(Honorable Membership):为学会的发展做出特殊贡献的人士。
(六)外籍会员(Foreign Membership):凡在学术上有较高成绩,对中国友好,并愿意与学会交流和合作的外籍专家、学者。
(七)单位会员:从事体育或相关领域工作,有一定数量的科技工作者,愿意支持并参加学会工作和活动,具有法人资格并具有良好信誉和影响力的科研、训练、教学、管理等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
入会的程序是:
(一)自愿提交入会申请;
(二)经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外籍会员须报业务主管单位核准备案;
(三)缴纳会费;
(四)由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授权的机构发给会员证。
会员享有下列权利:
(一)学会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学生会员、外籍会员除外);
(二)对学会工作的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三)参加学会活动以及获得学会服务的优惠权或优先权;
(四)入会自愿、退会自由。
会员履行以下义务:
(一)执行学会的决议;
(二)维护学会合法权益;
(三)完成学会交办的工作;
(四)按规定交纳会费;
(五)向学会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
会员会籍由学会统一管理,各类会员证书由学会统一印制。
会员因故要求退会,须向该会秘书处提出书面申请,会员资格及获得的服务停止,已交会费不退。退会会员如希望恢复会员资格时,需重新办理入会手续。会员超出应交会费期限6个月以上未交纳会费,视为自动退会。
会员如有严重违反该章程的行为,经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表决通过,予以除名。会员触犯刑律并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其会籍自动取消。
业务资产
(一)开展中国国内外体育科学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学术会议,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学科发展,推动自主创新;组织重点学术课题探讨和科学考察等活动,密切学科间、学术团体间的横向联系与协作。
(二)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体育科普宣传、健康教育活动,普及体育科学技术知识,推广科学健身理念与方法,开展青少年体育教育活动,向社会提供咨询与服务,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体育素养。
(三)开展体育科学相关继续教育、技术培训活动,不断更新会员和体育科技工作者的知识结构,提高会员和体育科技工作者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四)开展体育科学相关技术研究、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咨询服务;受政府委托承办或根据学科发展需要举办相关科技产品展览展示,推广先进科技成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多方科技合作。
(五)依照有关规定主办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论文专辑、科技文献、体育学术与科普书刊相关的音像制品和其他技术资料;组织编写学科发展报告,引领体育学科发展;用各种方式传播体育科学技术信息。
(六)开展国际性、地域性的民间科技交流活动,建立与中国国(境)外相关团体和体育科技工作者的联系和交往,加强与国际、港澳台地区体育学术交流活动和科学技术合作;推举会员代表参加相关的国际学术组织及其活动。
(七)组织开展重大问题调查论证,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战略决策、政策规划、法规标准提供咨询服务和技术支持,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组织开展国家科学技术奖推荐、机构和人员评价、科技项目评估与论证、科技成果的鉴定与推广等工作,参与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等工作。
(八)按照规定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开展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技奖的评审与奖励工作,表彰、奖励在体育科技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会员和体育科技工作者,及在学会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学会专、兼职工作人员;发现、推荐和培养优秀体育科技人才。
(九)推动体育科学研究诚信监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
(十)维护体育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向有关部门反映会员和体育科技工作者的建议、意见和诉求,为会员提供多方面服务和各种活动。
(十一)兴办有利于体育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公益事业,兴办与学会宗旨相符的其他社会公益性活动,依法组织各种志愿者活动。
(十二)承担政府有关部门及其他单位委托组织开展的有关工作。
业务范围中属于法律法规规章规定须经批准的事项,依法经批准后开展。
(一)会费;
(二)捐赠;
(三)政府资助;
(四)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和提供服务的收入;
(五)利息;
(六)其他合法收入。
建设成就
活动交流
全国体育科学大会是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办的中国国内权威性和影响力、大规模和高层次的综合性体育学术会议,是全国体育科技工作者展示体育科研成果、科技成果和交流科技信息的盛会。
2022年11月18至20日,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办,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和南京体育学院承办、江苏省运动与健康工程协同创新中心协办的第八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在南京召开,该届论坛以“体育发展新阶段:科学引领、科技赋能”为主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来自全国各高校、体育科研单位的近300名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和体育科技工作者以线上的形式参会。
2024年6月21-23日,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冰雪运动学分会主办、哈尔滨体育学院承办,召开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冰雪运动学分会成立大会暨“迎亚冬”2024年全国冰雪运动科学大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体育知名专家、学者和参会代表围绕大会主题“冰雪同心、筑梦亚冬”,共同探讨中国冰雪运动的重大热点问题,共同探索中国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的新策略、新路径。
学术期刊
《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为中国科协统一管辖、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办、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生物医学学术刊物,以体育与医疗卫生系统从事科研、临床、教学等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医务工作者、教练员和院校师生为主要读者对象。
《
体育科学》于1981年10月创刊,由国家体育总局主管,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办,始终坚持专家办刊宗旨,全面报道体育科学研究的进展,宣传体育方针政策,提高体育学术水平,推广体育科研成果,为体育科技工作者服务,为体育事业发展服务。
《Sports Medicine and Health Science》(《运动医学与健康科学(英文)》),是中国体育科学学会(CSSS)会刊,为中国运动医学领域的英文学术期刊。主要刊登运动医学与健康科学领域的新成果、新理论和新技术,包括原创研究、综述、病例分析及述评等类型论文。
荣誉表彰
2005年,学会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05年、2006年,获中国科协“全国学会科普日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2006年,获中国科协第三届“优秀调研报告组织奖”。
2007年,获中国科协“先进学会”荣誉。
2008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科技奥运先进集体”。
2012年、2013年,2015年,获中国科协“全国学会科普工作先进单位”。
2013年,获中国科协“全国学会财务决算评比先进单位奖”。
2015年,学会在国家民政部开展的全国性社会组织评估中获4A等级,并在中国科协所属的202个全国学会中跻身特色学会行列。
2020年,获中国科协“优秀抗疫学会”。
2022年12月,入选2022年度全国学会科普工作优秀单位。
人才培养
奖项设置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设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该奖面向全国符合其宗旨的学会个人会员或单位会员。凡在体育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体育科学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和科学普及领域做出重要贡献、取得杰出成就的学会个人会员或单位会员,都可通过规定程序,经过推荐、评审,获得奖励。
培训工作
2022年9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九期运动处方师(E)培训班举办,该次培训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采用线上理论授课、线下实操授课和统一考核认证的形式对学员进行全面、系统的专业培训,特设山东考点及江西考点满足全国各地参训人员参与实操课及认证考核。来自体育科研、体育高校、医疗系统等相关从业人员共计100余人参加了该期培训班。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会徽为圆形,中区一个运动的人体象征体育,三环交叉图形象征科学技术,二者融为一体,蕴含着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必将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的理念。
学会宗旨
学会宗旨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团结、组织和带领体育科技工作者,开展学术交流,发挥学术共同体作用;倡导学术公正、独立和创新,致力于推动体育学科和技术领域理论研究、技术应用和科学技术成果转化;营造适宜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的环境,为体育和相关技术领域专业人士和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承担社会责任,促进体育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为繁荣体育学术、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促进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发展服务。
现任领导